玻璃表面看上去是固體,實際上并不是。50多年來,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弄清玻璃的本質。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,玻璃無法成為固體的原因在于玻璃冷卻時所形成的的原子結構。相關論文6月22日在線發表于《自然—材料學》(Nature Materials)上。主要研究人員、布里斯托爾大學的Paddy Royall說:“一些材料在冷卻時會形成結晶,其原子會以高度規則的模式進行排列,稱為“晶格”(lattice)。不過玻璃在冷卻時,原子擁堵在一起,幾乎隨機排列,妨礙了規則晶格的形成。”在實驗中,為了觀察微觀原子的真實運動情況,研究人員利用較大的膠體微粒模擬原子,并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。結果發現,這些粒子形成的凝膠因為構成了二十面體結構而無法形成結晶——這與20世紀50年代布里斯托爾大學的Charles Frank作出的預測相一致。這種結構解釋了為什么玻璃是“玻璃”而不是液體或固體。
相關推薦:玻璃冷凝器連接件 http://www.19kklu.com/Products-detail.asp?cpid=56